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唐代的绘画,以其恢宏的气度,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极为璀璨的一笔。 在唐代绘画中,宫廷、衙署、寺观、墓室的壁画作为主要的绘画形式占据了相当比重,石窟及寺观壁画较之前的南北朝有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精湛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寺观、石窟壁画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附于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的壁面,绘画趋于世俗化的倾向。墓室壁画,亦随着帝王厚葬之风的发展,以及国力的强大,经济的繁荣,其规模和艺术水平均令前代望尘莫及。 ▲羽人 (隋 开皇二年李和石棺) ▲羽人 (隋 开皇二年李和石棺) ▲月神 局部 (隋 开皇二年李和石棺)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不断的唐代墓葬考古发掘,为明确地认知唐代绘画的时代风格及其流变形态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唐代墓葬形制是唐代贵族文化及审美取向的体现,特别是作为贵族至高身份显现的石椁墓,不但集中于关中地区,亦是唐代级别最高的墓葬。因此,在时序相对完整的初唐至盛唐29座石椁当中,以19座石椁作为载体的人物线刻,代表了这一百多年间唐代人物画的主流形式与风格变迁。 正唐墓石椁人物线刻的勒石技法具有明确的绘画属性,是中国古代平面石刻由雕塑性技法转型为绘画性技法的典型代表。其勒石技法,经历了唐初魏晋技法的整合,中期"以刀拟绘"的发展,至天宝时期形成"以刀代笔"的独立性格,并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石刻线画稳定发展的基础勒石风格。 ▲半圆形门楣 局部 唐代 (西安大雁塔) ▲半圆形门楣 局部 唐代(西安大雁塔) ▲半圆形门楣 唐代(西安大雁塔) ▲护法者 局部 唐代(龙朔三年道因法师线刻) 隋唐两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时期之一。从墓室艺术范围看,线刻首当其冲成为出现在墓室中的最常见的雕刻形式。线刻多出现在墓室的石棺椁上,如隋代李和石棺、初唐李寿石椁、唐代永泰公主墓石椁等,少量也出现在宗教与宗庙建筑之上,如唐代大雁塔门楣和门柱。 这种形式基本上类似绘画中的白描,即单纯以线条来表现物像,其线条的粗细也没有大的变化,大致相当于工笔人物画的白描稿,基本上为平面表现,没有雕塑中的立体空间问题。因此,可以将线刻看作是在硬质材料上以雕刻手段制作的绘画和作品。 ▲护法者 唐代(龙朔三年道因法师碑线刻) ▲护法者 唐代(龙朔三年道因法师线刻) ▲乐女 唐代(贞观五年李寿石椁线刻) ▲乐舞 局部 唐代(贞观五年李寿石椁线刻) ▲乐舞 局部二 唐代(贞观五年李寿石椁线刻) ▲乐舞 局部三 唐代(贞观五年李寿石椁线刻) ▲乐舞 唐代(贞观五年李寿石椁线刻) ▲日神 局部 (隋 开皇二年李和石棺) ▲仕女 局部 唐代 开元四年 ▲仕女 局部 唐代 ▲仕女 局部 唐代 ▲仕女 唐代 懿德太子墓 ▲仕女 唐代 懿德太子墓 ▲仕女 唐代 懿德太子墓 ▲仕女 唐代 永泰公主墓 ▲仕女 唐代 永泰公主墓 ▲仕女 唐代 永泰公主墓 ▲仕女 唐代 永泰公主墓 ▲仕女 唐代 ▲侍者 唐代(贞观五年李寿石椁线刻) ▲手托日月 局部(隋 开皇二年李和石棺) >>相关链接 |
|